历史趣闻和中菜西摆
在衢州开化举办的烹饪比赛期间,参加了一个美食论坛。几位大师谈了自己的心得,认真听进去,还是有所帮助的。有位大师在谈到中菜西摆的话题时,强调要坚持中餐传统,保持中餐韵味。大师举了一个林则徐请外国人吃饭的例子,来说明中餐的优越与机智。我听到这样的故事很是不爽,虽然这个故事是野史传说,但是反射出的心态却实在是要不得的。
吃喝是俗事,但必不可少。有时吃喝也是一种斗争,历史上在吃喝上挖坑埋雷的事情发生过不少。古代有项羽之鸿门宴,想杀未杀放走了刘邦,成就了刘汉家族几百年的基业,刘项之争最后还是以武力决定了各自的结局。
时间过了2000多年,清代末期有过一次饭桌上的斗智活动。主角变成了林则徐和英国使臣巴夏理。巴夏理请林则徐吃饭,饭后的甜点是冰激凌,林则徐没有见过这路西洋吃食,看到冰激凌上冒着白气,以为是很热,便呼呼吹气,巴夏理和在座的英国商人看到此景呵呵大笑。林则徐暗记心中,没说什么就告辞了。
转天,林则徐请巴夏理吃饭,特意为巴夏理准备了一道家乡菜“槟榔芋泥”,用猪油和糖炒熟芋泥,颜色浅灰油亮,表层略干遮住了内里的热气。巴夏理不明内里,以为是冷菜,拿起勺子就大口吃进。芋泥细腻软糯,入口就粘在口腔里,吐不出,难咽尽,巴夏理烫的是满嘴脱皮,有苦难言。
菜是一中一西,一冷一热,林则徐丢了面子未伤身体,巴夏理是伤了身体丢了面子。虽然是夷人欺我在前,但林则徐的做法未免有些不够厚道。餐桌上的一时之快是不能富国强民的,也不可能阻止鸦片对华夏的侵害,珍馐美味挡不住尖船利炮,面对西方列强的虎视耽耽,用这样的方式得一时之快,让我感到了国力衰弱的悲哀。
这是个野史趣闻,当不得真。但是这则趣闻反应的心态,却是我们必须摈弃的。这样的快感只能是茶余饭后的笑料,无法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内涵。
这样的例子不能说明中菜比西菜高明,不同地理环境下产生的饮食文化,自有其各自的特点,菜品呈现自然会有各自的习惯方式。中菜西摆是改造中国菜的一种尝试,一种探索,是国际交往中必备的、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通用原则(看看APEC北京领导人会议宴会菜式、G20峰会宴会菜式即可明白)。
诚然,不是所有的中菜都适合西摆,当然也没有人要求所有的中菜都要西摆。中菜西摆不过是中国饮食发展变化中,一种向国际化靠拢的现象,是中餐在改革开放形势下必定会有的、必然的变化。